你们知道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,接下来历史百科小编为您讲解
“烛影斧声”,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,一般史家都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的嫌疑。虽然说中国的帝位继承传统有“兄终弟及”一说,但那是在“父死子继”无望的情况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,而赵匡胤有四个儿子,虽然早殇了两个,但另两个——二子赵德昭、四子赵德芳却已经长大。
赵光义拿出了证据,也就是《金匮之盟》,指出这是杜老太后在世时留下的约定,还有赵普出面佐证,但这也不能成为赵光义当皇帝的有力凭证,因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杜太后死时是在北宋建隆二年,也就是公元961年,北宋刚刚建立,当时赵德昭只有10岁,而赵德芳只有2岁,杜太后担心重蹈北周覆辙,为以防万一所以有此安排。而当赵匡胤死时,其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,并且敦厚老成,《金匮之盟》已经失去了意义,完全没有必要让赵光义继位。
继位之后的赵光义面对自己的两个侄子自然是有些尴尬,一般老百姓认为赵光义一定会好好地补偿他们兄弟。在《杨家将》等评书演义中,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就被封为著名的“八贤王”,每每在朝廷出现奸臣的关键时刻他都挺身而出,主持正义,化解危局,成为正义的化身。尤其是他手中的那个金锏,“上打昏君,下打奸臣”,让人无比痛快。但实际上,这都是演义,别说赵德芳生前根本就没有被封王,就连他哥赵德昭也仅仅是个郡王。
赵光义继位之后,先是将赵德昭任命为京兆尹,兼任侍中,封武功郡王,两年之后加任检校太尉。京兆尹,这可是赵光义当皇帝以前做的官,看似这是把赵德昭当成皇储了,但其实这就是一场政治秀。赵光义时刻在考虑,等自己死了是否要把皇位还给侄子,抑或给弟弟赵廷美?想想都肉疼啊。当时的《金匮之盟》,据宋史记载是“三传约”,也就是赵匡胤死后传给宋太宗,宋太宗传给赵廷美,廷美再传给赵德昭,皇位最终回到赵匡胤一脉。但宋太宗和赵普拿出来的却是“独传约”,到赵光义为止。他也曾经咨询过赵普,赵普一句话说的他心服口服:“太祖错了,你还要再错吗?”
一句话坚定了赵光义的想法——皇位只能传给我儿子!
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。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,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处,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,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。回到京师后,宋太宗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。赵德昭感觉这样做不好,于是跟宋太宗论说此事,宋太宗大怒说:“等你自己做了皇帝,再行赏也不迟。”赵德昭又惊又怒,退朝后自刎而死。
据说宋太宗听见此事非常惊悔,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,大哭着说:“痴儿何必这样呢?”追封赵德昭为中书令、魏王,死时只有28岁。
“八贤王”赵德芳呢?就在赵德昭死后一年零五个月,赵德芳突然死亡,年仅23岁,但他的死因却不明了,《宋史》只有一句话:“寝疾薨”。寝疾,应该是卧病很长的意思,但这位23岁的年轻人到底什么病?没说!而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,也只有“己酉,山南西道节度使、同平章事德芳卒,年二十三。赠中书令,追封岐王,谥康惠”一句话,死因只字未提。这是不是作者李焘故意使用的春秋笔法呢?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赵德芳死因并不单纯,可能与宋太宗有关。
又过了3年,赵光义的小弟弟赵廷美也被一贬再贬,最终在遥远偏僻的小县房州吐血而死,赵光义又哭悼一番,终于把心放在了肚子里。
所以说,历史上并没有“八贤王”,赵德芳死后才被追封为王,“八贤王”只是一个文学人物。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呢?除了剧情需要和同情之外,还因为宋太宗这一脉实在是有些令人丧气,尤其是靖康之变,给华夏人民带来无尽的耻辱,老百姓哀其不幸、怒其不争,因而对宋太祖一脉有了感情偏向。再加上后来南宋时期宋高宗禅位于赵德芳一脉的宋孝宗,朝廷内外对赵德芳的形象更是着力美化。可以说,“八贤王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,寄托了老百姓的某种希望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6357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